“妈妈,你睡觉的时候能不能不玩手机呀,有亮光我睡不着,没有手机你就不能过了吗?”很长一段时间陪伴女儿睡觉时,我都习惯性的拿着手机刷刷微信看看朋友们在干什么、刷刷微博看看别人在干什么,实在无聊再看看冗长或者无聊的韩剧打发时间,总之我的生活好像是离不开手机了。
“老婆,难道手机比我还色香味俱全吗?一天到晚抱着个手机微信微信的秀,能不能活的自我一点,难道就这么没有存在感吗?”先生也习惯性的抱怨。
你看,我们生活在一个你来我往秀着的生活状态中,我秀一下,你点赞一下,再评论一下,我们好像生活的越来越失去自我,越来越活在别人的世界或者别人的赞美中。
“妈妈,凭什么你能玩手机,我就不能”?女儿质问。
“玩手机对眼睛不好,小朋友不能玩”我虽然强硬但是内心却已然没有了底气。
“老婆,你就这么在意别人怎么看你?能不能活的自我一点”?老公质疑。
“我不是为了别人的赞,就是秀着玩,再说我是做营销的,我也得研究研究这些创新的工具,是否对品牌拓展有利呢”我声嘶力竭的回驳。
“你呀……”,伴随着先生的一声叹息。
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我和你之前最远的距离不是你在天涯我在海角,而是我们对面坐着你在玩泡泡龙我在玩微信”。
其实我知道我还没有到那种完全离不开手机的阶段,朋友圈中有好几个人,每天都在秀着自己不同时刻的美图、美照,从凌晨到深夜不眠不休。
比起他们,我大概属于轻度手机依赖症患者,而就算着轻度的手机依赖症,也足以对家庭结构、亲子关系、夫妻情感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我们最擅长的语言表达情感,最后通过一堆符号得以实现。
比如: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减少,那些拿着手机打发的无聊的时光我们实质可以给孩子更多的陪伴。
再比如:夫妻之间就算无聊也可以一起读书、一起研究育儿、一起探讨美食、规划未来,又何必去花那么多时间去关注一些和我们生活无关紧要的人的生活呢?
……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处于社交、出于礼仪、出于情面、出于圈子文化的影响力不得不维系虚拟社区的关系,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如果我们放下手机,夫妻关系在一起的漫步、一起的喝茶、一起的静坐和拥抱中反而更为简单和美好,而亲子关系更是如此,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游戏、一起户外、一起学习又何必把时间都浪费给这些虚拟的世界呢?
难道真实不好吗?
当我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之后,我对自己做出了积极的整改,从去年开始我留出大量的时间给孩子给家庭,除了工作之外我和孩子户外、我给家庭准备各色的食物、我和先生共读书、我和孩子一起感受自然的变化,这一切在默默之中得到了改变,孩子体质更为强壮、更活泼,和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我们的对未来有了更明确的规划,这一切得益于离开手机的那些日子。
对于一个有孩子的女人而言,对孩子有责任、对家庭有责任、对自己有责任,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应该做更多有益的事,而这些远离手机远离APP依赖症,就能逐步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
虽然我做的还不够,但是我会继续努力。